top of page
Search

那些遠遠近近的書寫 - 2020

20200529



即便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還是會很容易下意識地忽略自己的感受。 這樣的忽略,可能是傾向讓外在的其他優於自身。無論是現實狀態等等。這樣的忽略其實就是壓抑。因為所在的環境與處境,似乎去面對自身無法處理或面對的事情,仍是需要自己去指認與梳理的情況下,常常很多只能擱置或是不管。 現今的條件都是標準化的結果,例如升學制度。這樣的標準化,不真正接受個體特殊及其發展性。最直接的聯想是,我小時候其實是左撇子,但是被要求使用右手,抗拒後得到的回應是,這樣以後會比較方便,這是「右手的世界」。 在還找不到為自己辯駁的方式與能力時,只能真的讓自己成為右手寫字者,畫畫者。也的確,許多的設計真的優先為右手考量,我似乎生活「方便」了一些。但某一部份的自己不被接受,隱藏起來了。 雖然長大之後常常自稱自己是行動派,想去駐村創作的地方,或旅遊的地方,從來沒有壓抑自己的需要,出走。也常常在某些時候,腦中浮現的是自己正走在印尼萬隆的某個小徑上,或是重慶四川美術學院鄰近住處的社區樹下,或是17年去看威尼斯雙年展印象最深的不是作品,而是恬靜走在路上光腳拿鞋的情侶。的確,我也需要重新招魂,把那些散落在各地的魂魄招換回來,重回自身。又或是,在不同的空間裡面遇到自己。 最近生活還會有一些變動,這樣的變動某一部份也想保留每週可以預留半天到一天的時間可以作畫,因而選擇了另一種符合這樣條件的工作,雖然限制了某一部份自由,但也為了創作空間打開了另一可能。 生活。什麼是真正的生活。希望屆滿三十五之時,我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完完全全地。

--

20200528



生活就在重複與差異之中開展。重複一樣的接案拍攝,工作,差異在不斷探尋過去想做,但遲遲未做與努力促成的狀態。 很想好好的把台語歌寫好,年初預計去上的台語課程因為疫情延後,最近開始自學。發覺即便台語使用羅馬字音朗讀,仍然缺少氣口。果真語言勢必要在生活當中實踐落實才有可能好好複習。 說台語的狀態,就像是每天會固定點檀香一樣,我想都是貼近小時候與阿嬤同住時,生活的記憶。這些味覺聽覺和語言的熟悉感,會讓我想起,我從何而來。不斷去想自己從何而來會覺得心安。不知道為什麼。 最近寫台語歌詞比較不會要求自己一次寫就到位,也許先從中文開始寫,哪天機緣合適,再把它轉化成台語口說的模樣。 也記得某次想唱自己寫的歌給阿嬤聽,擔心重聽的阿嬤聽不到,覺得自己怎麼唱都唱得不好。不知道這是不是自己想寫台語歌的緣故。但,此路途就繼續往前吧。 --

20200507


第一次拿起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本書,是在廣州市天河區的廣州購書中心。 那應該是在2018年的年初,正準備開始在廣州生活,接攝影案過活。楊柳的家就在這間購書中心附近,靠近天河直街。天河直街上有許多的早餐店和水果店,緊鄰一條寬闊的河道。我特別喜歡撒下陽光的午後河邊,曾經在這裡寫生,總是會有些街坊圍觀,像畫畫這類的正經事在他們的眼裡卻好似新奇。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本書到底在說些什麼呢? 其實這也是我開始接觸尼采的第一本書,但我卻感覺到他在寫這本書是帶著苦痛的。去熱切地告訴那個時代的人們,他腦中內在是怎麼樣理解人類的,與他對人類的殷殷期盼。他的筆觸顛狂,解放跳躍。每一字句都可以感受到他的呼吸。甚至感受到的不是字義,而是他本人。也許這也接近自由書寫的狀態。當時候站在書店裡,偶然撇見與翻閱這本書,就深深愛上。 我開始和楊柳討論尼采這本書的狀態,其實很像我在2016年,離開蘇黎世藝術大學的交換學生學程前,決定把頭髮剃掉,說起來是每天早上提醒自己創作,創作,但是創作其實是我在面對自己時,很重要的狀態,如何不斷的自我對話。 雖然交換學生學程,每天都在創作,想著產出,期間有段在香港生活的極度高壓生活狀態。但其實仍是想維持這樣的狀態。逼迫自己無時無刻都要對現時所發生的事情保有敏感度,辨識,與有所回應。 我想這也是當初2016年會和楊柳組成創作團體很重要的起始原因。我的創作生活或我們的創作生活,不是愜意的。是如同戰士般的戰鬥。和時間、空間、與來到我們身上的議題戰鬥。時間久了,也開始重新省視過去的創作。其實很開心當時做了這樣的決定。 為何今天會提到這本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呢?是因為我在翻閱與抄寫紅書重點整理時,發現榮格同樣受到查拉圖斯特拉這本書影響。 人生中有很多重要的片刻,我想現在也是其中一刻。這讓我發覺之前所偶遇的,閱讀的,都在這一刻幫助我理解我需要面對的。我可以想像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對於榮格有多大影響,正如這本書對我的影響。 這些都是有跡可循的。 後來我把我和楊柳在駐村期間的影像,剪輯成為了另外一個名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實驗紀錄片,同時向尼采這個思想家致敬。我很難說這部影像好看或不好看,但對我來說,這個作品不只是一個作品。這個作品試圖打破我們過往自己身體與場域的邊界與既定認知。與記錄了彼此的旅程。 我們是彼此不可多得的創作夥伴,欣賞彼此的才華。雖然因為距離,正在面臨情感關係的考驗。但很感謝老天爺讓我遇見了她。未來也許會是繼續共同創作的狀態,無論是否還是在情感的狀態裡。 --

20200503


目前閱讀紅書的書摘。 榮格從1913-1930年期間一直不斷嘗試自我實驗,記錄下「與無意識的衝突」。紅書這本書有幾個重點-「探究最深的內在過程」、「把情緒轉變為圖像」、「抓住內部激盪的幻想」。紅書中提到榮格引起1920年代左右的新時代 (New Age)運動,當時歐洲1913年正經歷文化危機,榮格的理論出現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1875年出生在瑞士Kesswil的榮格,父親是基督教會的牧師,12歲的時候做了一場夢(詳載於紅書頁四),體會到「直接的,活著的神,無所不能,超越聖經與教會」。 後來榮格閱讀了歌德的《浮士德》一書,有所震撼。他非常欣賞叔本華,認為邪惡存在,也為世上所有的苦難發聲。體會自己身上有兩種不同的人格,一號人格是巴塞爾的小學生(憂鬱孤獨),喜好閱讀小說。二號人格是活在十八世紀的人格,純粹追求宗教思維,與中世紀連結。並且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兩種人格,「一部份活在當下,另一部份與亙古相連」。 這在他準備選擇事業時,內在也發生歧異,究竟是要選擇科學還是人文,這時又做了兩個夢(記載於紅書頁五),這兩個夢的隱喻給他啟示。 上大學時,興趣是閱讀尼采、叔本華、史威登伯,開始對於靈性主義感到興趣。並尤其深受尼采的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巨大影響,並連結二號人格,當時的靈性主義者,主張用科學方法來探索超自然,證明靈魂不死。十九世紀後半,現代靈性主義崛起,研究恍惚狀態,例如:恍惚演說、亂言、自動寫作、靈視。當時和大學同學參加降靈會,近親Helene Preiswerk有類似體質,可以和亡者溝通。 1899年閱讀李察、范、卡夫伊賓《精神醫學教科書》,明白自己的志向,精神醫學,此時兩種人格結合,1900年開始,進入改革派的伯格霍里醫院擔任助理醫師,十九世紀末,許多人想創立一種新的科學心理學,認為只要使用科學方法把心理學變成一種科學,先前有關人類任何形式的知識都將有所革新。新心理學被視為科學革命的完成。 -- 20200502


其實生活過得很簡單。 在疫情之下,不變的是排練。雖然聚會的時間不算多,也不長。可是喜歡不斷累積的狀態。不變的也是拍攝,和新合作的團體合作,稍微挑戰有別過往的拍攝方式。 不變的可能也是某些既定的互動,但是最近覺得清爽的也是,怎麼去面對自己在不同情形下產生的情緒或反應,回看自身。向外看,向內看。反覆檢視。 應該說,怎麼面對與解決自身的狀態,不斷地調頻。這件事情也是沒變的。 好吧,快要三十五歲了。想做的事情正在慢慢累積與規劃完成。知道自己必須在過去諸多失敗的經驗之下,慢慢地理出一個理想,這個理想對我來說是重要的,而且不太需要因著外在的狀態有所牽制與改變。 也許這就是我想要的吧。洪流中,還能夠辨識狀態與不斷整理想法,盡量以舒服的態度面對。雖然常常是覺得別人簡單的事情,自己怎麼做都覺得困難,總是要想著不同的方式。但也許是我的限制也是另一種可能吧。 希望大家都好。 #夏天來了可以吃冰了 --

20200429


因為會不小心一下子把時間填的太滿,以至於沒有留給自己和自己相處的時間。 就像昨日在想,我有多久沒有看到月亮,也才發現,看月亮這件事情其實是極具詩意與生活日常必須的。 也是因為上月開始的工作,碰觸到不同的人,並且甚少加入彼此的臉書。只要我當下判斷,無法讓對方看到我平時的文字(畢竟相對私密),我就不會加臉書。 而在有兩千個浩瀚的臉友中,我也意識到,在互動率極低的狀態下,是否還要有這層關係。畢竟我沒有使用臉書之外的現行交友軟體,再加上文字的坦露其實不會想讓所有人都看見。 在不做到極端完全離開臉書之下,還是希望書寫可以保有一定的自我紀錄。這無關乎他人,而僅僅是自身。 也許在網路裡面,我們對於他者的想像都是虛構,所有的資訊都也只能是自己的投射。但是想像仍是有趣的。 — 在書寫面前,我變得謙卑。


20200428


常常很多時候是,我其實不用那樣想,但我還是會走向那樣想。也許這種感受會讓我覺得熟悉,讓我去貼近原生家庭。又或是那樣想完以後,去提醒自己跳出本位,去看自己是否在既定的思考慣性。

生活一向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去創造或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是。今天看著溪流裡奔舞的魚群,甚至想著,動物活著的狀態都應該是無意識的吧,他們不需要特別去追求什麼是想要的生活方式,並為此而努力(雖然人類在工業革命後,環境破壞上給了他們種種挑戰)。

但只有人類有意識與無意識的差別嗎?約翰伯格在《約翰伯格的四季肖像》曾經論及,沒想到多年前看的電影竟在此刻而有所連結。 甚至想著,也許只有教育成功的狀況之下,人們才真的想脫離既定的現有生活模式,遠離並勇於追尋。也許那些無法理解你的,只是因為他們無法理解自己內在的真實需求而已。 雖然這一切都是觀察推論,但總覺得困難的生活也許創造了另一種可能性。更接近存在主義所論及的,人 究竟是為何而存在,終將會去到哪裡。

而這些辯證一直都是重要的,不是為了去區別我們與動物的不同。而是更為珍視我們有辯證的能力。並且得以善用良知,對自己、他人,與環境,因而得以回復或朝向善待集體(這個集體包含萬物)的可能性。

我是理想主義者,即便上段打完之後,我就意識到自己在這些理想的想法之下,被質疑的狀態。但這無損我追求美麗的可能性。

晚安,地球


20200426


房間裡的零食籃(我真的上網買了一個專門放零食的木製籃),這個零食籃,從進房到離開房間,永遠是最顯目的一個區塊。 這是房間裡面最重要的存在,裡面是否永遠堆積如山,永不匱乏,成為我工作賺錢的主要目的之一。我的意思是,這個零食籃的存在,彷彿是生活的夥伴,無論是追劇,或是遲遲不想吃早餐,還是深夜回到家的陪伴。 也許大家是養貓,養小孩,我最近發現到,我在養的是這個零食籃。從這個零食籃,逐漸開始進化,成為一個小零食櫃的時候。那刻開始,也見證了體重像爬山一樣,一步步地向上了一點。雖然這不是我想要的。 它慢慢長大了,永無匱乏,總是被滿足。我的心靈也是。但當它大到去佔用我原本的攝影櫃的某部分位置的時候。也許是時候去正視這件事情。 為什麼零食,之於我的生活會是如此重要。裡面除了零食,還有一罐紅酒,白酒,奶茶、奶茶、奶茶。 這些人類造物,是如此懂我。彷彿是我和世界的其一溝通橋樑一樣。 真的好喜歡吃餅乾和喝奶茶啊。好希望活在所有的一切建構,鋼筋水泥,火車捷運,書桌椅子,都是餅乾組成的世界。 想到就背脊癢癢的。 #忠實告白 #我與我的零食籃

14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一個女人就此誕生,一個「人」就此誕生。

一個女人就此誕生,一個「人」就此誕生。 寫在前言。在五月六號時,想把這幾日的心得記下,直至今日打掃家中反覆思考並決心書寫下。(文長) 作為一個身體感受比他人還要多上幾倍的非常人種,在成長過程中總是糾結萬份。直到長大,才能透過創作,把這一部份的敏感與感知卸下與轉化。2016年參加台灣冉而山劇場的「成人」劇場表演藝術研習營,身兼紀錄與學員、工作人員。印象深刻的是在花蓮太平洋海邊十日紮營生活,所有人早上

那些遠遠近近的書寫 - 2016

20160330 在開往象山的捷運上,我突然覺得一陣暈眩。厭倦晚餐桌旁的中年男子敘述近期兇殺案樣貌與聲調,鄰桌突然出現一對新手父母與兩歲嬰兒,近日感冒的我移開身軀在咳嗽時撇頭。 於是街頭仍佔據乞討男子與他的黑狗,一份五塊錢的報紙攤販,味道比口味更香的雞蛋糕。記得那年認識不久的朋友死亡。我因此告訴自己要好好活在世界上。那種因為別人而活著很不好受。 沒關係,在理性與感性面前。我不會讓你發現異樣,但是我

那些遠遠近近的書寫 2013-2014

「也許有一天你們會成為有影響力的藝術家, 屆時你會想起有個台灣人告訴你台灣的真實處境。 對你而言,獨立與台獨並不是個陌生的議題。」 20140124 交談。 我在巴塞隆納搭地鐵時,認識一個身邊的人。原因只是我太好奇她的樂器,所以進行攀談。非常湊巧,她在近幾日有個表演,於是邀請我參加。 我才知道她是專業古典吉他手,也是日前提到的加泰隆尼亞人。去看了她的表演後,邀請她來我的展覽。我們就這樣成為了朋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