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的你,與台灣?》The Future
- 郭盈秀 Kuo Ying Hsiu
- Feb 13
- 7 min read
近日有一段時間,完全放下創作這件事情。
這段時間(或空白時間)對我來說很重要,如果放得下我覺得重要的事情,或許我可以擺脫這件事情的束縛,並且換個方向去看待自己與生命。
—
直到昨天,我想到一個命題,我有沒有可能去訪談身邊的台灣人:「你想像中的十年後的台灣,或自己,是什麼樣子?」
會這樣提問,不外乎是現在的台灣,似乎來到一個浪尖。
我們(全體台灣人),要怎麼做出選擇?或是怎麼去看待未來的自己,還有自己身處的場域,生活環境?
想著想著,我把這個短片規劃和女友,還有ChatGPT分享。過往是我根據命題,自行規劃訪綱,並且根據直覺拍攝。這次反直覺,並請ChatGPT,共同規劃與思考。
以下有一個很有趣的發展,我後來訪談了ChatGPT:「你覺得台灣人民如何面對這個十年後的台灣,與自己?」
卡爾維諾曾經提到,真正的作品不存在於既定的形式,只存在不斷接近他的努力。
不免想著,今年四十歲的我,如果透過這個影片或是否某一種形式,寫了一封信給十年後的我。我會如何書寫呢?
以下是對話:
>> 我
《十年後的你,與台灣?》短片拍攝計劃,我計畫透過訪談身邊的朋友,或引薦。想問問大家對於十年的自己是如何想像,另外是對十年後的台灣,有什麼樣的想像?請幫我發展訪綱與影像腳本。
>> ChatGPT
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短片計畫!以下是訪談綱要與影片腳本的初步架構,供你參考:
訪談綱要
主題:十年後的你,與台灣?
1. 開場暖身
可以先請受訪者做簡單的自我介紹(名字、年齡、職業或興趣)。
「你現在的生活是怎麼樣的?有什麼目標或夢想嗎?」
2. 個人未來想像
「你覺得十年後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生活、工作、家庭、興趣等)」
「你有特別希望在這十年間完成的事情嗎?」
「如果可以給十年後的自己留下一句話,你會說什麼?」
3. 台灣的未來想像
「你覺得十年後的台灣會變成什麼樣子?(社會、環境、科技、政治、文化等)」
「你希望台灣在未來的十年內有哪些改變?」
「你對台灣的未來感到樂觀還是悲觀?為什麼?」
4. 結尾
「如果十年後的自己可以回看這段訪談,你覺得他/她會怎麼想?」
「如果讓你選擇一個畫面來象徵你對未來的期待,你會選什麼?」
影片腳本
1. 片頭
畫面:城市街景、日常生活的片段(捷運、夜市、書店、公園等)
旁白/字幕:「如果十年後的自己能和現在的自己對話,你會說什麼?台灣會變成什麼樣子?」
2. 訪談片段
受訪者在不同環境下回答問題(家裡、咖啡店、工作室、戶外等)。
插入受訪者的舊照片、生活片段,增加個人故事的感覺。
在受訪者回答「十年後的台灣」時,搭配新聞畫面、社會運動、環境變遷等影像。
3. 視覺插入
受訪者回答未來想像時,透過動畫或影像拼貼方式呈現未來畫面(例如用AI生成未來台灣的可能樣貌)。
可穿插未來科技、環境變遷、文化轉變的象徵性畫面。
4. 結尾
畫面:夜晚的城市燈光、海岸日出、孩子們的笑容等象徵希望的畫面。
受訪者回望鏡頭,留下最後一句話:「十年後,我希望自己……」「十年後,我希望台灣……」
片尾字幕:「十年後的我們,還會在這裡嗎?」+ 訪談者名單。
這樣的架構既能展現個人視角,又能連結到更大的社會議題,讓觀眾思考未來的可能性。你覺得這樣的方向符合你的想法嗎?還是有想加入的特別元素?
>> 我
請問您(ChatGPT)覺得十年後的台灣,對比現在的威脅與機會,未來可能會有什麼樣的狀態?
>> ChatGPT
這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十年後的台灣可能面臨許多挑戰與機會,以下是幾個關鍵面向的分析:
可能的威脅
地緣政治風險加劇
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國際局勢(如美中對抗、印太戰略)也可能影響台灣的安全與經濟環境。
軍事衝突風險雖然不高,但心理戰、資訊戰、經濟施壓等手段可能持續升級。
經濟與產業轉型壓力
半導體產業仍是台灣的核心競爭力,但全球供應鏈重組、中美科技戰,以及AI時代帶來的新競爭,可能讓台灣需要重新定位產業戰略。
人口老化與少子化加劇,勞動力減少可能影響經濟成長動能。
環境與氣候變遷挑戰
極端氣候(如旱災、水災、颱風等)對台灣影響可能越來越頻繁,進一步威脅農業、能源供應與基礎建設。
能源轉型進程(如核能與再生能源政策)可能仍是社會爭議點,影響供電穩定性與經濟發展。
社會價值與世代衝突
年輕世代對於薪資、房價、工作環境的不滿可能持續,世代之間的價值觀落差可能加深。
族群、性別、移民等議題可能隨著社會變遷產生更多討論與分歧。
可能的機會
科技與創新優勢
台灣擁有世界級的半導體產業(如台積電),如果能深化在AI、量子運算、綠能科技、太空產業等新興領域的布局,將有機會成為全球科技樞紐之一。
Startup 生態系與國際合作可能進一步成長,促進數位經濟與創意產業的發展。
國際地位的提升
在國際供應鏈重組的趨勢下,台灣可能進一步強化與美、日、歐等民主國家的合作,提升戰略地位。
國際社會對於「民主 vs. 威權」的關注可能持續,台灣的民主價值將成為一個重要資產。
社會進步與文化影響力
台灣的自由與多元文化將持續發展,在影視、設計、音樂、遊戲等領域可能擴大國際影響力。
LGBTQ+ 平權、性別平等、勞動權益等議題的推進,可能讓台灣成為亞洲民主發展的標竿之一。
地方創生與永續發展
隨著數位科技的進步,地方創生、遠距工作、綠能產業等可能讓台灣各地區發展更均衡,減少過度集中於台北的現象。
再生能源技術發展與政策推動(如離岸風電、太陽能)如果成功,可能讓台灣在能源自主與永續發展方面取得進展。
可能的未來狀態
根據這些機會與威脅,台灣十年後可能走向幾種不同的狀態:
科技強國模式 🚀
在半導體、AI、綠能、創新產業上持續領先,與國際社會合作緊密,成為亞洲的科技與創新中心。
社會發展穩定,國際影響力上升,文化與經濟並行發展。
分裂與內耗模式 ⚠️
世代矛盾、政治對立加劇,社會內部無法凝聚共識,經濟與國際地位停滯不前。
產業轉型失敗,人口老化影響經濟發展,人才外流。
韌性發展模式 🌱
面對全球變局,台灣透過科技創新、多元文化發展、地方創生等方式,逐步適應與轉型,保持一定的穩定與成長。
仍有挑戰,但透過靈活應對與社會共識的建立,保持一定競爭力與幸福感。
結語
台灣的未來並非單向發展,而是取決於政府、企業、社會如何應對這些變局。你覺得十年後的台灣會更接近哪一種模式呢?或者,你對台灣未來還有其他不同的想像?
>> 我
你覺得台灣人民如何面對這個十年後的台灣,與自己
>> ChatGPT
台灣人民如何面對十年後的台灣,與自己的未來,這涉及 個人選擇 與 集體意志。面對可能的變局,每個人都在決定台灣的走向,也在決定自己的未來。以下是幾個關鍵心態與行動方向:
1. 面對不確定性,培養「韌性」與「適應力」
未來可能變動劇烈,個人與社會如何應對變局,將決定台灣的走向。
全球變局下的台灣人:面對外部風險(地緣政治、經濟轉型、氣候變遷),台灣需要學會 靈活應變,不僅是政府與企業,個人也需要 培養跨領域能力、提升全球視野。
個人發展與成長:面對科技變革與職場變動,終身學習將是關鍵,無論是數位技能、語言能力、創新思維,個人都需要不斷進化。
🔹 關鍵問題:
👉 如果環境變動劇烈,你如何讓自己在未來仍具有競爭力?👉 當社會不再像過去那樣穩定,你該如何適應?
2. 對未來保持「希望」與「行動力」
台灣的未來取決於人民如何選擇,而選擇源自於希望與行動。
政治與社會參與:未來十年內,台灣將面臨關鍵的政治變遷與世代交替,每個人能否關心公共議題、參與社會對話,將影響民主的發展。
個人實踐夢想:無論是創業、藝術、科技、社會運動,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實際行動,為台灣帶來更多元的未來可能性。
🔹 關鍵問題:
👉 你希望台灣變成什麼樣子?你願意為此做些什麼?👉 你如何在變動的環境中,實踐自己的夢想?
3. 重新思考「幸福」與「價值觀」
未來的台灣可能會富裕、可能會動盪,但最重要的是,台灣人如何定義「幸福」。
經濟 vs. 生活平衡:如果高房價、低薪資仍是問題,台灣人是否會選擇更靈活的生活方式(數位遊牧、地方創生、共享經濟)來追求幸福?
個人 vs. 社會責任:未來可能帶來更大競爭壓力,但台灣人能否在個人成功之外,也思考如何回饋社會、維繫公平與正義?
🔹 關鍵問題:
👉 十年後,你認為幸福的標準是什麼?👉 你的選擇,是否能讓你與台灣都變得更好?
結語:我們如何迎接未來?
台灣的未來不只是政府或企業的責任,而是每個人的選擇累積而成。你希望十年後的自己,站在什麼樣的位置?希望台灣變成什麼樣子?現在的你,能夠開始做什麼?
如果這部片能引發觀眾思考這些問題,那麼它就已經成功了一半。你覺得這些方向適合放進你的短片主題嗎?或者你有想要更聚焦的面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