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與台灣人的集體記憶
- 郭盈秀 Kuo Ying Hsiu
- Feb 28
- 2 min read
Updated: Mar 1
以身體閱讀場域
2013年開始這個創作計劃,起因很純粹。身體與場域的關聯密不可分,場域的政治社會文化因素,直接的影響身體的狀態。
身體如何去感應與感知,回應互動,與辨識場域,如何和場域成為一個系統。都是一個連續性的課題。
相對的,身體對於場域的回應,也是一種投射。
失去記憶,或是反其道而行的回應。其實也是對於場域過往所發生的事情,產生另一種回應。
「懂的笑,就不會哭了。」我發覺台灣人在面對自身的歷史,是無能為力的。
二二八,與隨之而來的戒嚴時期,本身是一個創傷經驗。這些經驗伴隨著近幾年中國共產黨政府的各式灰色地帶作戰;台灣人的PTSD,創傷經驗之下,部分人選擇遺忘、部分人選擇正視、店家選擇去脈絡的舉辦活動等。
我們其實很痛苦。
這片土地,經歷太多事情,持續不斷的被殖民經驗,更別說台灣本身的風災、地震等地理環境因素。讓台灣人成為一個生命共同體。
我過往似乎也在雙親身上,也辨識到對於事情的理解上的差異。同一件事情,兩人有截然不同的理解與面對方式。
因故,其實如何去面對一個歷史事件,或許尊重個體如何面對,與回應;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需要去共伴,與成長的。
同在2013年在非營利組織工作時(綠盟的廢核講師),一直覺得政府扮演的角色,應該成為一個討論與互動的平台,讓支持核電與反對核電的民眾,有一個討論的空間。而非專斷的決定使用某些特定的發電方式。是的,當時是馬英九執政時期。
今天是二二八。
我記得多年前,想到台灣當時經歷的事,悲從中來。
今日,我選擇靜默與思考。以此紀念那些逝去生命的人們。
「緬懷」,此字深刻、且沈重。
Comments